» 專業計畫 » 自製紋身

自製紋身

自製紋身

自製紋身

由 1980 年代創造力解放而產生的最新紋身流派或多或少被紋身界正式接受是自製紋身。 在許多方面,自製紋身在設計簡單性和神奇功能方面都可以稱為通向部落歷史的橋樑。 顧名思義,自製紋身是紋身文化的 DIY 分支,由非專業人士在家中進行,通常沒有專門的設備。 然而,除了紋身的經典表現和信息交換功能之外,這種紋身風格還存在另一層價值。

閾限性

可以說,自製紋身是紋身師和紋身人連接的體現,是一種象徵性的儀式,形成了具體的物質符號,整個過程成為了正在創造的永恆紐帶的體現。 在主流紋身文化中也可以發現類似的事件——這裡的情況是匹配(或成對)紋身。 成對紋身是相似設計的紋身,它們相互補充(心臟的兩半等),由兩個人製作,以強調對某事或某人的個人感受,或者更常見的是,彼此。

儘管在這種情況下存在毫無疑問的連接功能,但其產生方式和結果與自製紋身不同。 同時,匹配紋身和自製紋身俱有某些共同特徵——在這兩種情況下,兩個人都在場,正在建立聯繫,並且這個過程導致(或者更確切地說表現在)身體改造。

然而,如果配對紋身為參與者提供了共享身份的可能性,那麼自製紋身寧願成為一種權衡。 在維克多·特納的儀式過程:結構和反結構(1969)的幫助下,可以實現其中一種可能的觀點,其中特納將閾限描述為一個轉換過程,它將個人(所謂的“門檻人”)設置為簡單來說,就是在各種特殊情況下社會地位之間的過渡過程。

然而,在自製紋身的情況下,轉換過程的觀點必須轉移,對象必須從個體(具有位置和狀態等屬性)轉變為雙方主要具有不同的對,或甚至相反,立場和意圖。 就像特納一樣,這裡的紋身過程最好用三個階段來描述:第一階段是聯繫階段——當潛在的紋身師和紋身的人建立信任和一定的聯繫時,這種聯繫必須足夠強大才能繼續進行到下一個階段——紋身的過程。

在這裡,演員們被他們在整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分開,紋身師的角色 - 一個發出標誌的角色,以及紋身者的角色 - 一個接受者。 最後,紋身完成後,兩個參與者,同樣在部落入會期間,重新團聚,分享他們創造的新聯繫。